“长大了一定要投身国防,让中国人不再受欺负!”
6月28日
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为受表彰的个人和集体代表颁奖
陈定昌同志被追授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我一生最大的追求,就是在实现中国梦上多做一些工作。
矢志报国、毕生追梦的战略科学家
他的名字很少为外界知晓
但他的事业却影响着世界军事格局
他是我国武器系统总体、
防空反导及制导雷达技术专家
国家战略防御技术体系的倡导者、
体系建设的引领者和
三代防空装备的拓新者和实践者
他是我国精确制导领域的
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
当之无愧的祖国空天防御事业
跨代发展的“领头雁”
他几十年如一日
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
严格要求和激励自己
取得了多项重大科研成果
为信息化条件下新质装备研制
形成制衡强敌的战略威慑能力
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陈定昌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家重大专项任务总师
2020年9月7日
陈定昌院士离开了我们
他一生胸怀家国、勇于创新、甘为人梯
永葆共产党人本色
值得我们缅怀学习
1937年1月,陈定昌出生在上海,同年11月,上海被日寇大举进攻全部沦陷,陈定昌全家逃难到江苏扬州。从少年时代起,遭受国破家亡之痛的陈定昌就立志报国,“长大了一定要投身国防,让中国人不再受欺负”。
1955年夏季,陈定昌即将高中学业。同学都在热烈讨论着毕业后的去向问题,谈论该报考什么样的大学。在选择专业这件事上,陈定昌的内心曾有过斗争。老师看到他的写作之长,建议他报考中文专业,将来可以从事写作,成为作家、记者……
可真到了眼前,陈定昌犹豫了。自己的祖国贫穷落后,百废待兴。他深爱的这片土地,曾经被外夷欺辱、掠夺。寒窗数年知回报,此刻,“科技强国”成为陈定昌的心愿和夙求,他毅然选择了理科。
1957年,陈定昌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北京留苏预备部,随后,因中苏关系紧张,500余名学员直接进入国内大学,其中300余人进入清华大学,200余人进入北京大学。按照报考志愿,陈定昌进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开始了崭新的大学生活。
要想使中国富强起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定要以发达的科学技术为前提的道理,深深印在陈定昌的脑海里。陈定昌抱定“科技报国”思想,一心苦读,学得真本领,为建设强大的国家作出贡献的决心矢志不移。
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他圆满完成了课题设计,并以5分的优秀成绩通过,由他撰写的有理论、有实践、推导准确、论证圆满的三大本毕业论文,得到专家教授的一致好评,并且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典型、毕业论文的范本,供学生学习效仿。
通过做课题设计,陈定昌琢磨出一个道理:搞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无捷径可走,用理论指导实践很重要;有时逆向思维能开阔思路,同时也是达到目标的捷径。
从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毕业后,陈定昌被分配至国防部五院二分院工作。从此陈定昌与航天结缘,开始了他逐梦航天的传奇导弹人生。
上世纪60年代,台湾多次使用U2高空侦查机深入我国腹地,中国空军决定采取措施给予痛击。
刚刚参加工作不久,一天陈定昌正在车间忙碌,突然接到通知,组长黄培康找他有事,陈定昌急忙赶回组里。
一见面,黄培康就问他:“中频电路你做过吗?”
陈定昌回答说:“以前学过,但是没做过。”
黄培康进一步试探说:“中频电路很难做,就是能够做出来,测试也很困难。”
黄培康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打U-2飞机做实验,需要一台能够产生中频信号的信号发生器。黄培康想安排陈定昌试制这台仪器,但不知陈定昌能否胜任。
听完黄培康的话,陈定昌肯定地说:“中频信号测试能解决,用真空毫伏表就可以。”
闻听此言,黄培康感到陈定昌在这方面确实具备一定把握,就向他正式下达了设计制造“中频信号模拟器”的任务。
陈定昌接受任务后,马上开展设计工作。当时没有任何这方面的资料,所幸有位与陈定昌一起在车间劳动锻炼的同志,从兄弟单位拿到一个简单的中频电路图,于是陈定昌就以这张图为基础,反复揣摩并加以改造,终于设计出合乎要求的图纸。
全部电路焊接装配完后,陈定昌开始进行全系统调试。后来这台设备在为打U-2飞机所进行的干扰和抗干扰模拟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设计制作中频信号模拟器,陈定昌体会到:“一件事情没做过没关系,但首先要敢干,同时在干中必须细心,复杂的工作往往会在不复杂的环节上出问题。”
后来U-2高空侦察机上安装了更加新型的电子干扰设备,致使我空军在对U-2飞机的作战中多次失利。为此,二分院二部成立抗干扰组,专门研究这个问题,陈定昌被吸收进来。当时抗干扰组工作状态的表述是“一场比智慧比速度的电子对抗战”。
针对与U-2飞机的斗争中总是处于被动局面,陈定昌提出要针对抗干扰开展系统研究,努力做到“先发制人”。这一想法得到了二分院领导的赞同。1965年,“1213地空导弹抗干扰规划”制定完成,规划中的二十几个抗干扰电路都成为我们国家抗干扰的典型电路。其中,陈定昌负责抗转播式干扰类,一年后任务完成了,命名为“41号电路”。这个电路后来装备了中国多数防空导弹部队。
在国防科技工作者和导弹部队的共同努力下,1968年起,国民党空军派U-2高空侦察机进入大陆纵深活动被迫停止,这场蓝天上的较量以我方胜利告终。
20世纪60年代初,激光技术开始出现。钱学森提出:激光能不能做一个信号源,像无线电一样,也能做各种各样的探测和制导应用?这个“激光之问”最终交到了陈定昌手上。
经过数月资料研究与调研,陈定昌出了两份报告,肯定了激光确实是一个方向。钱学森听完报告后当场决定,“在航天里面,要把激光与无线电放在同等位置来发展。”于是,先期调研任务变成了预研项目。
因为激光雷达在国际上刚刚起步,事关重大,钱学森亲自主持这项工作,于是七机部、中国科学院等多家单位联合攻关,二十多岁的陈定昌被任命为项目组长。为了项目早日能够实验,陈定昌一天跑五六家单位,就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儿。这项工作使陈定昌深深感到:科学就是要创新,要不畏艰难,才能有所作为。
“创新”在陈定昌这里,就如同手中的一把利刃,他用它披荆斩棘,他用它点石成金,剑锋所指,形成的是战斗力和生产力。为此,他付出了无数的辛劳,每一项技术的突破,每一个关键技术的攻关,每走一步都要爬坡。这其间,他收获了无数的喜悦,也吞咽了无尽的孤独与寂寞。
在当时条件下,尽管研制工作困难重重,“激光雷达项目”仍然取得了可喜成绩。该项目用详实准确的实验数据,突破了“四个科学原理”的限制,建成了世界上第一部激光雷达样机。
激光雷达项目,只是陈定昌前瞻性眼光和创新胆识的初步显露。1996年陈定昌担任首席科学家后,他牵头深化了领域发展战略研究,提出新的目标。他一方面深入一线,带领团队运用航天系统工程的办法,梳理清楚关键技术,通过试验,不断缩短与目标的差距;一方面竭力争取各方的支持,甚至签下“军令状”。有关领导对于他科学的设想以及他和团队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攻关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技术上是可行的,很重要”,给予了他们极大的鼓舞。
陈定昌认为创新集中在关键技术、途径、方法的创新上,要瞄准十年二十年,必须站在时代的前沿,要有前瞻性,要抓关键技术的攻关,关键技术的集成才会形成更加精良的装备。
在科技创新中,陈定昌历来要求精益求精。一次试验进行得很成功,误差在范围之内,试验分析结果一出来,现场顿时沸腾起来。事后陈定昌意味深长地指出,虽然这次试验的控制精度达到了要求,但却是在相对理想的试验条件下开展的,若想真正达到实战要求,理想情况下误差应该控制到更高的厘米级。他指明在某个算法上还可以继续改进,以进一步提高控制精度。后来,团队进行了优化设计,果然控制精度实现了厘米级误差,为后续武器全要素参与飞行试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几十年来,在科技创新上,陈定昌始终倡导和不遗余力地实践全国一盘棋,联合全国优势力量集成攻关,用最高水平、最快效率为国防事业和军事斗争准备汇集国家力量,让中国特色举国之力的制度优势,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奇迹。
而他这种指导思想直接地维持了技术的优势,推动了专业的发展,也让他所从事的空天防御事业步入了发展快车道。
所谓战略,是指对全局性、高层次的重大问题的筹划和指导。陈定昌就是一个致力于前瞻性地策划、布局、引领方向的战略科学家。
熟悉陈定昌的人,对他的印象集中在几点上:其一是紧密跟踪国内外新知识、新技术发展,捕捉新信息速度之快,对趋势之敏感,令人敬服。其二是擅长对信息进行真伪和优劣的鉴别,对事物判断准确,善于抓住重点。其三是擅长超前思维,物理概念强,善于做顶层策划。这些特长在工作中被他发挥得淋漓尽致。
陈定昌有一句话震撼人心。“二十年前走得不对,二十年后就没有结果。”陈定昌的前瞻性思想是出了名的,了解他的人几乎异口同声地这样评价他。1984年,陈定昌出任二院二部主任,他全面规划和未雨绸缪的意识更强了。在研制第二代防空导弹的同时,以陈定昌为代表的一些专家开始前瞻性地提出第三代防空导弹的设想。该设想得到了包括任新民、梁思礼、陈怀瑾等老总的大力支持,老总们还建议该型号要由二院来搞。这个决定成为二院历史上的一个重大的转折。第三代系统的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俄罗斯后第三个具有自主研制同一水平能力的国家,标志着我国导弹研制、试验能力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在第三代研制的同时,陈定昌又将眼光瞄向了第四代。对于他来说,小步慢跑是不够的,要大踏步地上台阶。他提出的空域和体系思想一直沿用至今。他经常与同事谈论航天器发展,当年他提出的发展规划设想,已被现实验证是富有先见之明的。
他和同事在航天器发展的讨论中“撞击”出了一个发展规划,其贡献对于航天事业发展,以至对于国防事业,其深远影响不言而喻。遥想当年,二院人还很感慨,多个支撑祖国空天防御事业发展的重点项目,都是那时规划出来的。
谈到陈定昌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运载火箭专家姜杰说,在他近旁始终能感觉到超越的能量,超越是他的化身,超越自我,赶超强敌。
对于超越来说,有一个“想”字,一个“敢”字和一个“能”字,这三个字集陈定昌于一身。国家重大专项任务上马之后,他作为方案的开创者,后来作为首席科学家,经过近30年的努力,直到梦想成真,让人真正体会到这次超越的价值和分量。
这是完全基于现有基础,完全自力更生,又完全超越现有能力达到世界最高水平的一次超越,令世界刮目相看!
陈定昌总是说,现在我们国家面临着由大向强的关键时刻,面临的威胁和军事斗争日益严峻,空天防御事业的发展形势紧迫。因此,要组织专门的力量来抓战略,战略是管20年30年的事情,不能只是顾着完成眼前的事情,要有前瞻性。
在集团公司刚刚成立的几年里,担任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的陈定昌和科技委的专家们一起,带领相关人员,完成了多项发展战略规划制定等多项重大任务,为我国精确制导技术的发展出谋献策,推动和促进我国精确制导技术的大跨度发展。
这些年里,从陈定昌任组长的第一届原总装备部精确制导专业组,一共走出了六名院士,而作为组长,陈定昌肩负重任、不辱使命,他与精确制导专业组其他专家,成为我国精确制导技术领域当之无愧的开拓者。
“人总是要老的,老了以后,为使我们国家的事业不断发展,要做好传承。重点是培养领军人才,而不只是干一些具体工作、出些成绩。”陈定昌曾经谈到。
航天系统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技术集成和大量的人才,十年“文革”让人才断档状况十分严重,而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人才培养,急之又急”,陈定昌决心推优秀人才战略。他建议把现有的已具备研究员能力的优秀人才推向研究员位置,放在领军的重要岗位,并把培养人才贯穿科研生产的全过程,营造人才成长的环境氛围。
“每次和陈院士见面,他都会给我讲战略、传经验,描绘未来发展蓝图。他教导我,考虑问题要从全局出发,从国家整体利益考虑;同时还耐心地向我传授工程经验和先进的技术知识。从他那儿我不仅得到了科研方向和经验,还有使我为之不懈奋斗的梦想。”陈定昌的学生跃宾表示。
对于年轻人的成长,陈定昌寄予了极大的希望。担任二院院长期间,他牵头组织谋划了“双导师制”,对特殊的有发展潜力的年轻骨干采取由专业技术导师和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丰富的行政领导共同负责、一对一培养的办法。
“要给年轻人搭台子、压担子、架梯子”,他建议优秀青年设计师要破格选拔,像“小高工”的选拔在航天系统就属首创。初出茅庐、破格提拔的第一批年轻研究员,后来成为二院各领域、各专业的掌门人。
“我本人就是此举措的受益者,我是在这个措施下26 岁破格提拔为高工,31岁破格提拔为研究员,这让我感觉到从事航天事业是非常光荣高尚的事业,二院是干事业有保障的地方,让我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航天事业之中。”重点项目技术负责人江总深有感触地表示。
在2013年度中国科学院院士遴选中,陈定昌担任航天系统院士选拔审核组组长。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每日工作到深夜,导致自己患上了突发性耳聋。被迫住进医院后,仍坚持带病完成这项推荐工作。最后,一名优秀的中青年专家脱颖而出,当选为该年度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成为迄今为止航天系统最年轻的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定昌总是把机会留给年轻人,在向上级用户汇报时,对于有亮点的、质量好的报告,他总是让年轻人进行汇报。在评上院士之前,陈定昌在一些重大项目中,为了提拔年轻人,把自己首席、总师的位置让给年轻人承担。
“将来我们干事情,靠的就是人才,不是几个人才,十几个人才,少数的几个领军人才,而是要有一大批人才,形成一个个批次和一个个梯队”,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陈定昌的优秀人才发展战略是建立在“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航天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上的,在给科研队伍建设注入一池活水,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堪当重任的科学家、科技专家,其中包括23名国家重点型号总师、副总师,以及一大批技术骨干,牵引和带动了30余家单位相关专业的发展,有力支撑了我国现代化武器装备建设。
何为掌舵人?掌舵人就是要能够把握方向,站在全局,权衡利弊,有大家风范和大将风度。不仅站在本单位、本系统考虑自身的发展,更要站在国家的层面,谋划大战略、大规划。
有人不解:陈定昌为什么能做到眼光超前,思维超前?答案是,这些都源于他站的层次高,做到了置个人荣辱于度外,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科学家要有胆量,而无畏源于无私。对于他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全心全意地为国家搞出新装备,为国家几十年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使我们的国家成为一个强国。
陈定昌总能站在国家的层面,站在战略的层面,始终保持着一种大视角,脚踏实地地在为国家的安全谋划,所以他才能用一种超前的眼光、透视的眼光,产生出一种和别人不一样的认知。
原部长航天部李绪鄂曾送给陈定昌一个绰号“陈铁嘴”,其实陈定昌不是一个争强好胜、呈一时口舌之快、说话总想占上风的人。和他接触过的人都了解,他待人谦和,温文尔雅,说话慢条斯理,很少激动和慷慨激昂,只有讲到自己热爱的专业或者论证到技术方案了,他才有板有眼、滔滔不绝,才会对上、对外宣讲,直到说服对方。
责任,在航天事业发展中是一个神圣的词汇,为了这个词汇,多少航天人无怨无悔地奋斗了一辈子。
几乎每次大型试验,陈定昌都会亲力亲为到现场去指导工作,而每次试验后,陈定昌常常会因为工作劳累而大病一场。五一、中秋、十一、元旦、春节等重大节假日,陈定昌和团队都在靶场有过难忘的经历。每次开展飞行试验前,陈定昌都会带着团队开展一项颇有仪式感的活动——围绕着即将上天的型号产品转三圈,一是带着大家再想想产品还有没有问题和隐患,二是为这个寄托着大家心血汗水的“孩子”出征壮行。年轻时,陈定昌会迈着矫健的步伐健步如飞地转。即使步入晚年腿脚不灵活后,陈定昌依旧会拄着拐杖慢慢围着产品转。
是什么支撑着他为祖国的空天防御事业披肝沥胆、奉献一生?是报效祖国的坚定决心,是对党的无比赤诚!
晚年的陈定昌,每日依然有很多工作要做,仍然坚持工作在科研一线。他积极倡导并组织开展集团公司有关科技创新项目研究工作,工作卓有成效。老友劝他歇歇,过过清闲的养老生活,可他未曾接受,也没有放慢脚步,他还有太多事情要做,他在继续追寻自己的强国梦想。
陈定昌在武器系统总体、防空导弹和制导雷达领域干了一辈子,无畏困难、风雨与挫折,他一生不变的追求就是这个梦想——航天梦,这里面有他对航天事业的一份挚爱、一份执着,他要用航天梦托举伟大的中国梦。陈定昌说:“我一生最大的追求,就是在实现中国梦上多做一些工作。”
在陈定昌弥留之际,他还叮嘱家属:生病期间他的党费要按时交齐,所有丧葬事宜一切从简,费用自理,对组织没有任何要求。他一生心怀祖国、无私无我,令人折服。
陈定昌,我国国防战线上的无名英雄,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却永远是中国科技银河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明星。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来源 ✎ 二院公众号
海报 ✎ 张彤
编辑 ✎ 张彤
校对 ✎ 于倩
监制 ✎ 郑贵来